从传统到现代:端午节海报设计中的文化演变 (从传统到现代美术ppt)

导言端午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端午节海报设计也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反映了社会文化和审美观念的变化,传统端午节海报设计特点,以传统纹样和符号为主要元素,如龙舟、粽子、艾草、雄黄酒等,色彩鲜艳,以红色、黄色、绿色为主,寓意喜庆吉祥,文字内容简洁,突出节日主题和祝福语,形式上多采…。

导言

端午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端午节海报设计也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反映了社会文化和审美观念的变化。

传统端午节海报设计

特点:

  • 以传统纹样和符号为主要元素,如龙舟、粽子、艾草、雄黄酒等。
  • 色彩鲜艳,以红色、黄色、绿色为主,寓意喜庆吉祥。
  • 文字内容简洁,突出节日主题和祝福语。
  • 形式上多采用对称构图,给人以庄重肃穆之感。

例图:

现代端午节海报设计

特点:

  • 融入现代设计元素,如几何图形、抽象图像、简洁字体等。
  • 注重创意和视觉冲击力,不再拘泥于传统符号。
  • 主题更加多元,除了传统习俗,还关注社会热点、环保、健康等议题。
  • 形式上更加多样,包括插画、摄影、拼贴等各种表现形式。

例图:

从传统到现代美术ppt

文化演变

端午节海报设计的演变反映了社会文化和审美观念的变化。传统海报强调民族传统和节日氛围,而现代海报则更加注重创意和多元表达。随着现代社会节奏的加快和文化的多元化,端午节海报设计也呈现出以下趋势:

  • 更加简洁和现代,以适应碎片化阅读习惯。
  • 更加重视视觉冲击力,以吸引用户注意力。
  • 更加注重互动性和参与性,让用户参与节日活动。
  • 更加融入科技元素,如AR、VR等,营造沉浸式体验。

结语

端午节海报设计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既传承了民族文化遗产,又反映了当代社会审美观念的变化。不断创新和融合,使端午节海报设计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在弘扬中国传统节日的同时,也为现代设计提供了灵感和借鉴。


求高中美术“中国现代美术”教案,谢谢各位

一、 教材分析:中国现代人物画的时间界定为20世纪上半叶,指1911年辛亥革命至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高中美术教案:中国现代人物画在这期间,中国的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恰恰在这段动荡的历史转折时期,中国的现代美术也处在发展阶段,即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形成了中国现代美术的特点,中国画的改革和油画的民族问题。

高中美术教案:中国现代人物画在30至40年代,产生了许多优秀作品。

所以,在这节课中,结合中国画的变革和油画的民族化,赏析一些优秀作品,分析其艺术特色,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通过对中国现代优秀绘画作品的欣赏,初步了解我国20世纪上半叶绘画艺术的伟大成就。

2、能力目标: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鉴赏美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内涵。

3、思想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学习我国著名画家关系社会、关系人民、为人生而艺术,勇于探索的精神。

审美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

三、教学方法 高中美术教案:中国现代人物画讲述法、引导法、启发法相结合四、学生情况分析欣赏是一种能力,是欣赏者对作品内涵意义及其价值的认识,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在较高层次上欣赏艺术作品,欣赏是需要一定的知识和修养的。

同时,欣赏允许欣赏者对作品有某种主观态度,需要情感和借助想象。

而这些对于一个高一学生来说,还显得较有难度。

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去欣赏作品,读懂、理解特定历史时期作品地内涵实则也是重点。

这样,也才能渐渐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地能力,达到启迪智慧、开阔视野,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目的。

五、教学设计 高中美术教案:中国现代人物画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从欣赏一组同一时期的作品导入,引出今天的课题。

新授今天,我们将要欣赏的是现代绘画,既然说现代,也就意味着它不再传统,那么,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描绘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中国画《愚公移山》,请一个同学来说一说你是如何来欣赏这幅画的?(期间,教师提示,欣赏现代人物画关键一点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

)那么,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是怎样的面貌?(提问学生或一起分析当时社会状况),为了进一步了解历史,感受现实,让我们来看一段真实的片断。

(课件展示、影视资料),我想,同学们已经感受到了当时中国社会贫穷、落后,受着帝国主义的侵略这一个历史事实。

(引出)而中国现代美术也正处在发展变化阶段,那么如何发展?怎样变化?即从传统——现代的转变?(以下讲述法)因素:1、社会的文化环,2、人的观念,3、美术的功能,4、内容与形式等;使中国现代美术经历了新旧交替、中西文化的冲撞和融合,形成现代美术的特色:(1)中国画的改革,(2)油画的民族化问题。

(阐述)1、中国画的改革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画面意境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观,然而,随着人的思想的变化,观念的转变,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人们对中国传统绘画有了新的认识,所以进行了改革,而改革之后的中国画是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即不再传统),《愚公移山》这幅中国画,我想同学们现在应该不难看出这幅画的内涵。

从故事反映的精神和表达的主题,可知画的主题思想,表现了一种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坚持到底就能取得胜利的精神。

(作品创作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0年),作者试图借愚公移山的故事来表达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这就是这幅画的内涵和主题。

然而对于这幅画,我们更要了解的是它的技法,——中国画的改革体现在哪里呢?同学们一定有所感觉了,这幅画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画可,对不对?那么它在技法上有什么改变呢?(引导)欣赏方法技法:1、线描—明暗(中西结合),中国画的改革,表现人物的体积和力量;2、裸体形式表现中国古代传说,这是一种创新,突出了力量与气势。

内容:移山主题:抗战到底的决心(师生互动)同样使抗战时期的作品,让我们再来看看蒋兆和的《流民图》又是通过怎样的形式来表现的呢?(课件展示)这是一幅描写中国人民苦难生活的历史画卷,我想请同学们看了作品之后,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情绪和境遇,(一分钟讨论)哪位同学来说一说?(通过学生描绘画中人物形象,从而感受到民族的苦难)师:难道当时的中国真的就变成难民营了吗?如果再不起来战斗,中国就完全被侵略了。

这幅画创作于1943年,当时日本侵略者已经践踏了我国的半壁江山,中国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的境地,民族的苦难激发起了画家画了这幅画。

主题也由此得出,希望全国人民能够团结起来,参加战斗,坚持抗战到底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整个欣赏过程在教师的不断引导职能够展开并深入)欣赏方法:技法:线描+素描(改革了中国画)内容:难民主题:抗战到底(有了第一幅作品的审美经验,学生可以得出此欣赏过程)欣赏完两幅作品可比较其异同点。

(题材一样,表现方法不同)20世纪上半叶也是反帝反封建时期,除了帝国主义的侵略,还有国内封建势力的存在。

同学们请看这幅画表现了什么呢?欣赏:王式廓的《血衣》(油画素描稿)。

这是一幅描写土地革命时期农民斗地主的场面。

(请学生分析,通过分析画中几个主要典型形象的心理,来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优秀的艺术作品是靠典型来塑造角色的)。

可提问:作品的主题思想式通过什么形式体现出来的?(从感受农民的情绪起伏变化,由低潮到高涨过程)欣赏方法:技法:素描内容:斗地主主题:人民当家做主人(土改的必要性)(这里学生应该可以自主学习了,基本上自己可以理解作品)欣赏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这是一幅深受中国人民喜欢的革命历史画。

这幅画重点感受油画的民族化体现在哪里?具体过程:1、同学们一定没有看过“开国大典”,那么让我们一起去看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盛况,感受一下当时的宏伟场面以及这一令人难忘的时刻!(播放一段影视资料)2、(一分钟思考或讨论)说一说这幅画的艺术特色。

师:……红旗、红灯笼、红柱子。

红地毯与蓝天白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又采用了西方油画的写实手法描绘人物场景——油画的民族化。

油画是西方的 传统绘画形式,以素描为基础。

中国人在欣赏西方绘画的时候,往往受传统文化、思维方式和审美需求的局限,而存在差异(看不懂、看不惯),那么,如何让更多的中国人能接受西方的传统绘画,使它更丰富,则必定有一个国有化的过程,即民族化,(如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的本土化就是一个典型例证),使其具有中国特色。

使西方的油画技法与我们民族的审美观相适应,这就是油画的民族化。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欣赏,同学们也许积累了一些审美经验,也看得出同学们从先前不会欣赏到能自己理解作品的内涵,这就是审美能力的提高,当然。

这不是说就一节课同学们的审美能力就可以提高多少,但至少体现了一个过程,这就是审美的过程。

课件展示先一个学生讲,然后可再请2-3个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进行补充。

学生讨论或“七嘴八舌”的发言分组讨论允许“自说自话”(课件展示)学生欣赏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教师引导学生说)在这一作品中,描绘了因战争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的形形色色的难民,他们中有农民、工人、市民、知识分子,有老有小,有男有女,通过每个人不同的动态、表情,反映出不同的身份和经历学生讨论、分析人物心理,从而得出画的主题思想(师生互动)感性—理性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观点,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学生总结回顾欣赏过程感受作品的时代特征,从而找到一种正确地欣赏方法。

同学们地观点肯定是众说纷纭,但不一定就能说得正确。

对这幅看似简单却有着深刻内涵的作品。

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这是在教师的讲述过程中使学生理解作品内涵,因为学生的审美能力虽是建立在一定的理性经验基础上的,但这种理性经验在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还有赖于教师的讲述,从而使学生把握作品的内涵。

通过层层理解作品内涵,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及时肯定学生的回答通过这一过程,无形中增强了学生对优秀艺术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了解学生学习效果,及时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潘鲁生是什么职业

潘鲁生潘鲁生,1962年生,艺术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

兼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设计艺术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工艺美术艺委会主任、中国国家画院院委。

系中国文化名家、中央联系的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泰山学者特聘教授,担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文名:潘鲁生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山东菏泽出生日期:1962-11职业:画家、学者、院长毕业院校:南京艺术学院主要成就:美术学博士山东省政协委员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设计艺术院院长代表作品:《零的突破》《匠心独运》等人物经历1998年申请并获批准成立民办“中国民艺博物馆”。

出版民艺研究著作30余部,曾获首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一等奖、国家教委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主持或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九五”规划项目“工艺文化生态保护与调研”、国家“十五”重点图书规划项目“中国美术百科全书-民族民间美术卷”、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民间木版年画-平度、东昌府卷”、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专题研究项目“山东省临沂市农村文化产业开发调查报告”等科研项目。

在长期致力于学术研究的同时,潘鲁生一直从“民间元素”中探索绘画艺术的语言。

其作品入选首届中国体育美展,第七、八、九、十届全国美展,艺术与科学国际美术作品展,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上海美术大展-设计艺术展等并获奖,曾在德国、瑞典、韩国及山东济南等地成功举办个人画展,出版《潘鲁生彩墨艺术》、《潘鲁生画集》,2007年应邀担任52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奥马尔·加里亚尼画展学术委员。

2016年6月15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潘鲁生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第九届主席。

2016.12–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副主席。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全委会委员,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委员。

个人作品《零的突破》、《匠心独运》、《愿每个家庭和睦美满幸福》、《延安——中国新文艺摇篮》、《1997·破镜重圆》、《葵花向阳》、《保护母亲河行动》、《世纪吉祥》、《保护文化生态》、《线描齐鲁》、《门——走进传统走出现代》、《新韵系列之二·古板新彩》、《门神》等专著《论中国民间美术》、《中国民俗剪纸图集》、《山东曹县戏曲纸扎艺术》、《中国民间美术工艺学》、《纸扎制作技法》、《年画》、《民艺学论纲》、《中国吉祥剪纸图集》、《中国龙纹图谱》、《中国凤纹图谱》、《中国传统艺术·汉字装饰》、《离开锅灶端起碗——在民艺的门槛上聊天》、《潘鲁生画集》、《中国民艺采风录》、《民间文化生态调查》、《潘鲁生彩墨艺术》等。

学术论文《民艺学的学科建设问题》、《民间工艺文化生态保护与调研纵横谈》、《谈高校艺术类专业设置》、《艺术与技术并重——关于设计艺术职业技能教育的断想》、《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现状与策略》、《关于设计艺术专业“假期课堂”教学的构想》、《构建高等艺术院校教学评估体系的探讨》、《文化生态保护的三个步骤》、《传统汉字图形装饰》等。

获得荣誉1985年6月,作品《零的突破》入选“首届中国体育美术展览”,被中国奥委会收藏。

1985年10月,策划组织“联合国国际青年年山东青年奉献展”。

1989年9月,作品《愿每个家庭和睦美满幸福》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

1990年11月,出版《论中国民间美术》,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1991年7月,作品《延安——中国新文艺摇篮》入选全国宣传画展览。

1993年5月,出版《中国民俗剪纸图集》,获北京市优秀图书奖。

1993年11月,主编《中国民间美术全集?神像卷》《中国民间美术全集?供品卷》,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一等奖。

1993年12月,出版《山东曹县戏曲纸扎艺术》。

1993年12月,出版专著《中国民间美术工艺学》获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1994年8月,担任《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丛书》主编,出版专著《纸扎制作技法》。

1994年10月,主编《中国图案大系——现代卷》,获第九届中国图书奖。

1994年10月,作品《1997·破镜重圆》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

1996年2月,获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博士学位。

1996年8月,出版专著《年画》。

1997年11月,作品《葵花向阳》被北京大学收藏。

1998年1月,提出“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发起“山东省传统手工文化生态保护活动”。

1998年2月,评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1998年4月,创建“东方中国民艺博物馆”。

该馆拥有藏品3万余件,涉及穿戴祭祀娱教装饰游艺1998年5月,赴台湾参加由“台湾艺术大学”主办的“传统艺术研讨会”并作主题演讲。

1998年10月,出版专著《民艺学论纲》,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1998年12月,策划制作民俗文化片《大过年》,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十六届中国电视金鹰奖。

1999年1月,《美术观察》发表论文《民艺学的学科建设问题》。

1999年9月,出版《中国吉祥剪纸图集》、《中国龙纹图谱》。

1999年10月,作品《保护母亲河行动》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

2000年1月,出版《中国凤纹图谱》、《中国传统艺术·汉字装饰》。

2000年1月,主持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中德合作项目“广告设计师国家职业标准制定研讨会”,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丛书。

2000年5月,在德国举办画展,作品被国际基金会收藏。

2000年8月,创办中国民艺网。

2001年2月,《山东社会科学》发表论文《民间工艺文化生态保护与调研纵横谈》。

2001年5月,作品《世纪吉祥》获“艺术与科学国际美术作品展览”提名奖。

2001年8月,获山东省“德艺双馨中青年艺术家”称号。

2001年8月,主编国家“十五”重点项目《中国美术百科全书·民族民间美术卷》。

2002年2月,《山东高教》发表论文《谈高校艺术类专业设置》。

2002年10月,担任“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

2002年11月,论文《艺术与技术并重——关于设计艺术职业技能教育的断想》,入选《艺术与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2年12月,担任“从洛桑到北京—2002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评委。

2003年3月,《装饰》发表论文《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现状与策略》。

2003年4月,出版《离开锅灶端起碗——在民艺的门槛上聊天》。

2003年6月,出版《潘鲁生画集》。

2003年7月,担任“家——从传统到现代2003上海美术大展·设计艺术展”评委。

2003年10月,作品《保护文化生态》入选“韩中现代美术设计海报展”。

2003年12月,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项目“工艺文化生态保护与调研”,出版《中国民艺采风录》《民间文化生态调查》丛书。

2004年4月,作品《线描齐鲁》入选“2004首届全国壁画大展”。

2004年4月,《装饰》发表论文《关于设计艺术专业“假期课堂”教学的构想》,并被《新化文摘》转载。

2004年6月,在瑞典举办“潘鲁生彩墨绘画艺术展”。

2004年6月,在瑞典皇家工学院出席“科学与艺术论坛”并作主题演讲。

2004年7月,作品《门——走进传统走出现代》《新韵系列之二·古板新彩》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

2004年8月,担任“第十届全国美展·艺术设计展”评委。

2004年8月,作品《门神》获“首届中国现代工艺美术展”铜奖。

2004年10月,雕版珐琅彩工艺获“2004首届全国壁画大展”工艺成就奖。

2004年11月,担任“从洛桑到北京——第三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上海展年)”评委。

2005年2月,主编“设计艺术学科体系及课程结构研究’暨高等院校设计艺术专业系列教”,获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5年5月,应邀访问法国里昂国立美术学院、美国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并举办学术交流活动(讲座)。

2005年5月,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加入“国际设计艺术院校联盟”(葡萄牙里斯本)。

2005年10月,《新华文摘》发表论文《构建高等艺术院校教学评估体系的探讨》。

2005年11月,发起策划“传承与超越——中国首届现代手工艺学院展”。

2006年4月,入选中宣部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

2006年4月,在韩国大邱DusanArtCenter举办个人画展。

2006年6月,出版《潘鲁生彩墨艺术》画册,德国雅知出版社。

2006年6月,担任“第二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研讨会”学术委员。

2006年6月,举办“中国·潘鲁生彩墨艺术与意大利·奥马尔艺术联展”,暨“东西方艺术家对话论坛”。

2006年6月,主持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专题研究项目“山东省临沂市农村文化产业开发调查报告”。

2006年8月,《新华文摘》发表论文《文化生态保护的三个步骤》。

2006年月,出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国际艺术教育论坛”,并作“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建设教学实践型设计艺术大学的探索”主题演讲。

2006年12月,《新华文摘》发表论文《传统汉字图形装饰》。

2007年5月23日,“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65周年”。

2011年4月,当选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2012年,当选山东省文联主席。

2013年,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参加政协会议。

2013年5月,荣获意大利文化金典奖,艺术家奖,成为荣获“文化经典奖·艺术家奖”的首位中国艺术家。

若对本页面资源感兴趣,请点击下方或右方图片,注册登录后

搜索本页相关的【资源名】【软件名】【功能词】或有关的关键词,即可找到您想要的资源

如有其他疑问,请咨询右下角【在线客服】,谢谢支持!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ukee8.cn/108200.html